查看原文
其他

硅谷勇士们的太空争夺战‖马斯克的至暗时刻

欢欢的牛油果 魔幻传记
2024-09-27
(一)
2001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伊隆 马斯克与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学阿迪奥·睿西开车从长岛驶回纽约。

这是两个刚刚成为亿万富翁的年轻人。他们都不到三十岁。马斯克创立的PayPal刚刚卖给了eBay.他套现了将近两亿美元。

长岛开回纽约的快车道上,一路塞车。
天已经黑了,川流不息的车辆像一条闪亮的光带,伊隆坐在车里,却感受不到刚刚变成亿万富翁的喜悦。
再有几个月自己就30岁了。三十而立,自己都立了什么呢?创建了PayPal?拥有了豪宅和豪车?参加名流云集的派对?

这些真他妈没劲。

伊隆问旁边的阿迪奥:“嗨,哥们儿,你觉得我们做点什么才能影响人类文明?我特玛不想死在一张豪华的床上”
阿迪奥耸耸肩说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走入太空,人类如果能进行跨星际殖民,那就太棒了。至少我们能在地球变成大冰球之前找到栖身之所。不过太空飞船可是NASA才能玩的转的昂贵玩意儿。

伊隆说:“卧槽,NASA什么时候计划登陆火星。”
他于是打开手提电脑,登上NASA网站,搜NASA的火星计划。可他没有找到去火星的计划。也没有找到任何与火星有关的太空探索计划。什么都没找到。
伊隆以为NASA早就准备去火星了。
伊隆对阿迪奥说:“卧槽,NASA不做,我们来做。”
阿迪奥说:“伊隆,你特玛疯了吧?你那点钱都不够制造一枚火箭。”
没想到伊隆却兴奋的说,先做做看,我觉得这件事很酷。

2001年7月,伊隆与阿迪奥成立了一家“火星绿洲”公司。计划将一个小型实验温室发射到火星上,让农作物可以在火星上生长。目的是试验人类是否能在火星上生存。照片会传送到地球。

他们还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是把植物换成老鼠。他们想观察老鼠在火星上,是否能吱吱乱叫着活六个星期。NASA的太空任务集中在地质研究,伊隆的主题与NASA不同,他想看生命是否可以在火星上生存。

当然,伊隆还觉得木卫二的蓝色冰层下隐藏着巨大的不明生物,如果有可能,他愿意在木卫二的冰层上凿一个大洞,坐着特制的潜水艇下去看看到底有没有。

伊隆很喜欢做各种奇奇怪怪的白日梦,但他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总是能把这些白日梦变成现实。

Just   do    it  !

伊隆和阿迪奥对太空工程没有经验,他们需要高手帮助。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高手叫坎特雷尔。
坎特雷尔毕业于犹他州立大学航天工程系,履历丰富。
1987年,坎特雷尔曾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共同发明了被称为火星蛇的气球表面接触载荷。
1989年,坎特雷尔被法国航天局聘请,在法国的图卢兹从事火星计划研究。
2002年,坎特雷尔成立了战略太空发展公司,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拥有40多个客户。作为战略太空发展公司的CEO,他定期与客户共同开发新的战略,分析政治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以规划影响未来的太空商业机会。

坎特雷尔接到马斯克电话的时候以为是个恶作剧,对方说想去火星种一大片大棚蔬菜,他邀请坎特雷尔一起谈谈这件“伟大的创举”。
坎特雷尔心想,真特娘能扯蛋,你以为火星想去就能去啊。这特玛肯定是个疯子。于是身上揣了把枪,有点像视死如归的烈士一样参加了这场聚会。
没想到,见面说话时手舞足蹈的伊隆居然深深吸引了坎特雷尔,他觉得这个夸夸其谈的家伙不像是个口炮。

想去火星就得先找到合适的火箭。

美国最便宜的火箭是波音德尔塔2号。一次发射需要5000万美金。算一算,马斯克的全部家产仅够发射四次,他们觉得太贵了。

坎特雷尔带着马斯克和阿迪奥满世界找便宜火箭。
坎特雷尔首先安排了与欧盟卫星发射联盟——阿里安航天公司的人会面。
他们在巴黎卢浮宫对面的顶级酒店,包下了整个顶层,邀请了火箭发射界许多重要的朋友,开了60个小时会,举行了30个小时派对。
但法兰西的朋友们在派对上见到美女是一回事,在生意场上又是另外一回事,火箭价格没法降下来。

他们又前往俄罗斯,寻找翻新的二手洲际弹道导弹。
坎特雷尔得到的信息是,俄罗斯有一种洲际弹道导弹ICBMs,一枚700万美元。
伊隆打算买3枚。
这种第聂伯火箭以乌克兰第聂伯河得名。第聂伯火箭是翻新的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20世纪60年代开发。

2001年底到2002年,伊隆去了四次俄罗斯,他想买三枚最大的洲际导弹。
他们与俄罗斯太空计划署的人开始了会谈。
每次会谈,他们都被带进一个秘密的地点,走进一个小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两瓶伏特加。
每两分钟干一次杯。这意味着,每小时,干杯20次到30次。
“为太空干杯!”
“为美国干杯!”
“为高加索犬干杯!”
“为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干杯”
“为火星人干杯”
老毛子总能找到干杯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越来越稀奇古怪。毛子的兴头也越来越足,舌头越来越大,伊隆、阿迪奥和坎特雷尔却都已经醉倒在桌边,动弹不得。

最后一次去俄罗斯,害怕喝酒的阿迪奥决定不去了,坎特雷尔陪着伊隆前往莫斯科。
伊隆这次打死也不再陪毛子喝伏特加了,他带着2100万美元现金支票,直接提出想买三枚第聂伯火箭。
俄罗斯人盯着马斯克哈哈大笑:“不,小男孩,你这点钱只够买半枚,你的钱没带够吗?”

去你妈个蛋!伊隆拉着坎特雷尔转身就走。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伊隆看着坎特雷尔,认真的说道:“我想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
坎特雷尔以为他给气糊涂了。
伊隆平静地说:“我觉得火箭技术很重要,我们要去探寻别的星球上是不是有物种、有生物。但火箭技术一直都没有多大的进步,更准确地说,一直在倒退。1969年的时候,人类首次登月,当时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但后来我们好像丧失了这种登月的能力。我们有了航天飞机,但还是造成了7人遇难的惨剧。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所以我希望能够改变火箭的未来”
坎特雷尔半信半疑地说:“这是举国之力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凭个人之力就打算做?美国制造的最便宜的“德尔塔4号”火箭,光开发费用就高达25亿美元,发射成本1.5亿美元。我们去哪里找这么多钱?”
伊隆口气淡定:“火箭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答案是航空航天级铝合金、钛、铜、碳纤维。这些材料的市价大约多少钱?我简单估算过:火箭的材料成本只不过占开发总成本的2%,而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其他机器类产品的材料成本比例。把问题抽丝剥茧到最基本的原点,你会发现政府的那帮官老爷根本没动力降低成本,NASA一年几百亿美金的预算,他们只知道挥霍”。
他不相信权威,只相信科学。伊隆导出一个结论:火箭的总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只有这样,人类跨星际移民才能变为可能。

从俄罗斯回到美国后,伊隆说服阿迪奥,把“火星绿洲”公司,改成太空火箭制造公司SpaceX。
2002年1月份,伊隆在里约热内卢的沙滩上度假,随身读一本严肃得不像是度假该看的书——《火箭推进基本原理》。
伊隆向坎特雷尔借来了火箭推进学的大学课本。走到哪里,读到哪里。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火箭专家。
他读遍了关于火箭的大学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计划进度表。

接下来,他在硅谷正式宣布,他是开拓太空的第一个普通公民。SpaceX开始挑战只有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才做的火箭事业。

伊隆·马斯克决定在硅谷寻找风险投资,他找到他的斯坦福校友,史蒂夫·尤尔韦松。早在1995年,伊隆刚刚到硅谷的第二个星期,就拜访了史蒂夫。从此与史蒂夫成为好友。
史蒂夫·尤尔韦松是DFJ风投资金的合伙人,100万投资Hotmail,4亿出售给微软,由此在硅谷声名大振。
史蒂夫·尤尔韦松为SpaceX融资几个星期,没有人敢接。伊隆喜欢谈“让人类跨星际”、“在宇宙中求生存”、“火星殖民”,投资人一听就觉得这一定是个愚人节的笑话。
私人太空项目?私人发射火箭?OH,My GOD,打住,别疯说八道了,拜拜。

一个投资人都没找到。
伊隆决定单干,他在SpaceX里投了1亿美元。公司成立初期,他是唯一的出资人。
这是一步险棋,没人相信他能独自支撑下去。
为了给他泄气,或者用一桶冰水给他激醒,阿迪奥收集了一系列火箭炸毁的视频,送给他作创业礼物。
阿迪奥陪着他,一起看完了视频。
阿迪奥与伊隆碰杯,警告他:“伊隆,我再说一遍,你不能办这个公司。太特玛傻蛋了。”
阿迪奥让他看这些爆炸的视频,认为悬崖勒马还来得及。

阿迪奥给他讲了一个笑话:“火箭业最容易让你成百万富翁,如果你投资十亿。”
伊隆对阿迪奥笑笑说:“我想找一个快捷的方法让我的财富缩水,我想发射火箭是最好的选择。”
阿迪奥不解地看着他:“你是不是烧糊涂了?”
当他立志要将一个微型温室通过火箭传送到火星上,从而给火星带来生命时,人们相信了他;当他飞到莫斯科与俄罗斯人谈判,要购买三枚洲际弹道导弹时,人们笑了;但当他宣布他创办一家公司——一家打算自己制造火箭的公司时,人们认定他疯了。

但伊隆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罗素说过,愚蠢的人过于自信,而聪明人则充满怀疑。笛卡尔也说过“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艹,凭什么只有强大的政府和拥有巨量现金的特大企业才能制造火箭?惯性思维让我们成为奴隶。

老子不信邪

尽管身边的朋友都反对他,伊隆知道,世界需要SpaceX这样的公司。
他记得迪斯尼说过:“做不可能的事,本身就是有趣的。”
发射火箭不过是他万丈雄心的第一步,在他的规划里,他将研究制作可循环使用的低成本火箭。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将发射费用降低到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1//10,并计划用低廉价格发射世界最大的太空飞船,用于星际移民。

听起来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二)

马斯克在沃顿商学院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把世上的“顶级能人”吸引过来,凝聚在一起。
他有种魔力,从他凝视着你的眼睛,缓缓地讲着他的梦想,就让你感觉,“终于活对了时代,遇对了人”。
这种魔力,来自于他的“恢宏的美”。他喜欢谈“让人类跨星际”、“在宇宙中求生存”、“火星殖民”和“创立一个新世界”。

2002年1月起,马斯克用他宏大的想象和超凡的魅力,开始力揽火箭行业的杰出人才。

他找到的第一个火箭工程师叫汤姆·穆勒,汤姆·穆勒是美国最大引擎制造商TRW的液体推进器专家,NASA曾经出资让TRW造低成本大推力的TR-106氢氧发动机,穆勒是TR-106项目的首席工程师。65万磅推力氢氧发动机,是史上建造的最强大的发动机。发动机已经成功试车,结果项目被新上台的布什政府“砍”了。

穆勒不在乎赚多少钱,他的最大乐趣就是制造火箭,自己在公司制造的火箭没能飞起来,一点都不过瘾。不如自己造一枚,想啥时候飞就啥时候飞。

2001年底,穆勒在朋友的仓库里,用亚马逊和二手市场买的旧零件,亲手“攒”出一个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002年1月,这哥们徒手“攒”出世界最大的窜天猴——业余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80磅重,13000磅推力。

马斯克听闻此事,立即找到穆勒,两个人天马行空聊了起来,从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到亚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从阿姆斯特朗登月到NASA的火星探测器。

谈到思想共鸣,灵魂高潮。俩个眼里只有火箭和太空的偏执狂相见恨晚。

第二个收入宝葫芦的是麦道飞行公司里主持泰坦火箭的结构设计师克里斯·汤普森。
克里斯·汤普森是波音的结构与操作主管,曾在并入波音公司的麦道公司工作15年。他负责生产和测试德尔塔一次性运载火箭——泰坦4号火箭。

汤普森和伊隆·马斯克只谈了两个小时就下定决心跟着老板干,他觉得这是他圆火星殖民梦的唯一一次机会了,他宁愿失败也不愿意平平淡淡熬到死。

第三个是在波音公司当了15年德尔塔火箭测试主管的蒂姆·布萨。
蒂姆·布萨说:“卧槽,当伊隆·马斯克凝视着你的眼睛,认真地讲着宇航的未来,没有人不被他的大胆创想所感染。他身上有一种凝聚力,让人敢于抛弃一切,甘心和他到地狱走一回。我真想fuck一百遍我自己,我太幸运了,竟然碰到了伊隆这个疯狂的家伙”

除伊隆·马斯克外,SpaceX公司的其他高管主要来自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大型航天企业,都具有航天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很多NASA资深的工程师,深感于NASA自阿波罗登月计划以来雄心壮志被阉割的惨淡现实,义不容辞地加入了SpaceX。因为谁都清楚,宇航事业不比其他,错过了机会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格温·肖特维尔,也是伊隆·马斯克“三顾茅庐”亲自请来的,她是SpaceX高管中唯一的女性。
格温·肖特维尔,1963年11月23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利伯蒂维尔。西北大学理学学士,机械设计及应用数学硕士。
格温·肖特维尔是SpaceX第七个员工。
格温的亲和力,幽默,干练,果断,让伊隆深为叹服。

格温的到来,让伊隆第一次感觉到,女性在火箭开发上,具有如此神奇的能量。
6年后,伊隆推举格温·肖特维尔为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10年后,格温·肖特维尔被评选为全美最有魅力的十大女性之一。

SpaceX不仅需要有多年经验的专家,也需要初出茅庐的年轻工程师。在马斯克看来,年轻人缺乏经验这点恰恰是优点,没经验意味着不被错误的经验捆绑思维,
SpaceX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航天航空专业得到优秀学生的名单。然后由马斯克亲自面试拍板敲定录用者。

每个来SpaceX报到的年轻工程师,伊隆·马斯克都会送给他们一份见面礼——他最喜欢的9本书。

  J.R.R.托尔金的《指环王》
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生活》
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
J.E.高登的《结构:为什么物体没有落下来》
约翰·D.克拉克的《点燃:液体火箭推进剂的非正式史》
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路径,危险,策略》
彼得·泰尔的《从零到一:创业注意事项,或者如何打造未来》
唐纳德·巴勒特和詹姆斯·斯蒂尔合著的《霍华德·休斯:他的生活和疯狂》

从本质上来说,SpaceX公司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传统的火箭公司。
一,这是一支新兴的队伍。秉承了硅谷文化里的叛逆基因,骨子里离经叛道。如果马路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别人是绕着走,这帮人会选择把石头搬走砸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任何困难和不可能都有解决方案。
二,公司管理完全是扁平化的,马斯克和所有的员工都待在一起,不论想法有多么荒唐,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和马斯克直抒己意,在他们看来,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样垂直化管理的大公司,制度太死板,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大公司病,而且受到国防部管制太多,所以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SpaceX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宇航工业即将迎来一场革命。

SpaceX公司位于洛杉矶艾尔塞贡度市,占据了洛杉矶国际机场南部的4座厂房。
公司有130多名员工。在几乎像仓库一样敞亮的车间里,每个人都在为制造火箭忙碌着,这里没有研发实验室,没有博士军团,也没有政府资助。

一位NASA出来的工程师说,在NASA,“几年时间耗在一个小研究上,却根本不知道火箭造到了哪一步,而在SpaceX,马斯克每周五向大家汇报火箭进度,使每个人感到在参与人类的历史进程”。
伊隆·马斯克作为首席技术师,亲自指挥火箭设计。
周五的例会是整个公司员工异想天开的时刻,任何荒诞不经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没人会嘲笑你,事实也证明了,这些看似不靠谱的想法里有很多无与伦比的好点子。

伊隆经过和团队的共同作战,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火箭专家,他不但对火箭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连诸如表面材料的热处理温度,焊接工艺等等细节也详细掌握了。

造火箭,并不难,现有的火箭技术非常成熟,难的是如何花十分之一的钱造火箭。
传统火箭之所以价格昂贵,有几个原因:
一,一个火箭有七万多个零部件,每个零件都需要层层外包。这就导致了制造火箭的航空航天级铝合金,钛,铜,碳纤维等等价格不算贵的原材料制造的元器件价格飙涨。
二,以往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元器件没法重复利用。政府制造火箭根本不考虑成本控制。

如果想大幅度降低成本,SpaceX造的火箭一定得实现重复利用。同时,马斯克还在想尽一切办法降低零部件价格。

穆勒有次给一个航空阀门供应商打电话,对方报价二十五万美元一个,而且还得一年后才能交货。马克穆勒说五万美元行不行,对方说:滚,就这价格,爱买不买。
一年后,这个供应商打来电话问马克穆勒还要不要阀门了,穆勒说:滚,老子自己造了一个,才三万美元。

更多的供应商是习惯敲诈勒索的老油子,有种闭合油箱的航空铝盖,第一次报价,马斯克觉得价钱还算合理,等第二次采购的时候,对方顿然把价格飙涨了三倍。马斯克说,卧槽,你这不是拦路抢劫吗?
马斯克随后自己建了一个制造这种航空铝盖的小工厂,结果真实造价只有供应商第一次报价的一半。

很多人把航空配件神话了,打个比方,非得用米其林三星大厨才能做出好吃的煎饼果子?殊不知地摊大妈的手艺也许会技高一筹。好吃就行嘛,逼格没那么重要。

有种航空舱门把手,要价十几万块。马斯克的团队想不通一个门把手为啥这么贵,干脆用浴室的不锈钢门把手装了上去,发现完全可以代替使用,这一项就省了一大笔钱。
还有固定宇航员的安全带,也是要价十几万,结果发现赛车安全带更舒适,也更便宜。
用来追踪和校准火箭的全新的航空经纬仪要几十万美金,穆勒在ebay上购买了一个二手经纬仪,只花了2.5万美金。
大多数火箭的喷油嘴采用莲蓬头设计,靠多个喷嘴将燃料喷射到火箭的燃烧室,而Space X觉得这玩意儿贼别扭,干脆使用了软管喷嘴,没想到成本低,燃烧还稳定。
最奇葩的是:团队里有个小伙伴竟然在一个工业废品回收站捡回来一块巨大的金属片,想做保护火箭的整流罩,结果竟然检验合格了。

与此同时,一些火箭工艺设备已在美国领先的民航工业中应用,从市场直接购买就行,无需再像其他国家那样独立研发,降低了开发费用。买到航天级精炼煤油和液氧在美国也不是难事。

2004年,小布什总统推出了星座计划,按计划,NASA将退出地球轨道的发射任务,全面转向深空,地球轨道运输则转交商业公司,“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COTS)应运而生,为SpaceX这样的公司开启了不可估量的商业空间。

对于SpaceX来说,这真是从天而降的喜事。

NASA对SpaceX鼎力相助,开放了阿波罗计划的部分技术。尤其是主力发动机的“默林”系列技术,对
SpaceX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默林”至关重要的喷注器来自于NASA提供的阿波罗计划登月舱下降段发动机。主发动机的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的,整体设计源自TRW公司。该发动机使用无毒无害、贮存方便的煤油燃料,技术成熟,简单可靠。
NASA也允许他们使用测试台架,美国空军也给他们提供了测试发射场地。

SpaceX最具革命性的改变之一,是所有的火箭都在艾尔塞贡度的机械工厂建造好,然后用卡车送到发射架,直接就可以发射升天。而在以前,火箭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在发射架上组装。
优势还不止于此。80%“猎鹰1号”的组成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这就保证了成本优势,“猎鹰1号”火箭发射一次只需要570万美元,只相当于同级别火箭发射费用的八分之一。

(三)

SpaceX租下了夸贾林环礁小岛,准备在这里发射“猎鹰1号”。

火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花式爆炸史,有在发射台上炸的,有刚离开发射台就爆炸的,有偏离航向然后爆炸的,也有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旋转,然后撞地爆炸的。
SpaceX总裁格温经常说一句话,火箭发射这件事,你得把背后的一百万件事情都做对才能成功,只要有一件事出了错,火箭就变成二踢脚了

比如著名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就是因为NASA对自己火箭发射的可靠性太过于自信,以至于从一次又一次的发射成功中忽略了有可能出问题的小环节。
0型环是一种很薄的橡胶带,可以将助推器的接口密封住,防止热气体从助推器泄露出来,工程师布瓦乔利发现挑战者号发射前的佛罗里达州,遭遇了罕见的寒流,最低气温甚至低于冰点,这种气温下0型环极容易因为寒冷而变脆。布瓦乔利多次提出危险警告,可鉴于以往发射无一失败,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结果上天之后十几秒就发生了惨烈的爆炸,七名宇航员和几十亿美金烟消云散。


尽管已经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猎鹰火箭处女秀之前还是状况不断。
第一次预定发射时间是2005年9月26日,但被延误到12月中旬。9月12日,一个真空阀错误的开启,使火箭不能发射升空,造成火箭内部受到损害,最后决定拆下第一节重修。
第二次,火箭传感器检测到故障,但发射队不知道故障到底在哪里,于是不得不把每个零部件都检查一遍。
第三次,SpaceX公司居然发现他们犯了一个巨简单的错误,他们在岛上没有足够的储存液态氧。发射不得不推迟到有足够的液态氧。

一拖再拖,马斯克都要崩溃了。那时候他还同时经营着另一家颠覆汽车业的公司——特斯拉,他不得不两头来回飞,比蜂鸟还忙。
2006年3月25日。9时30分,“猎鹰1号”,第一次发射。
点火成功,每个人都在欢呼。
如果猎鹰火箭正常运行,会在7秒内脱离发射台。第一节推进至少169秒;然后第二节会分离。
结果火箭刚刚脱离发射台就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SpaceX团队花一天时间,在礁石附近,捡回所有散落的火箭残片。他们在2006年7月,也就是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调查工作。事故委员会得出结论:燃油泵的单个螺母故障导致燃油泄漏。是这座热带岛屿温暖且充满盐分的空气腐蚀了铝制螺母,从而导致了燃料泄露,起火爆炸。

工程师们不得不换上了不锈钢紧固件。

没想到这次失败只是个开端。

2007年3月20日。1时10分。“猎鹰1号”,第二次发射。
“猎鹰1号”,从太空洋夸贾林环礁的美国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后,第一节发动机推动火箭向上飞行,燃尽的第一节与火箭分离,第二节发动机点火,整流罩被抛弃,火箭继续上升。
第二节点火约2分50秒,飞到了180英里的高空,地面人员与火箭失去联系。火箭上摄像机的最后一组视频显示,失去联系前的火箭就像一个醉汉一样不停摇摆。第二节未能达到全轨道速度,火箭没有到达425英里的预定轨道。

3月22日,伊隆证实,“猎鹰1号”火箭第二次试验发射中,火箭第一节和第二节发生了碰撞。火箭上搭载的摄像机的录像显示,火箭第一节与第二节分离时,火箭第二节的出口锥管撞上了第一节的级间段顶部,对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的运动产生了碰撞影响。

记者问伊隆第二次发射失败是什么心情,已是一对双胞胎父亲的伊隆,淡淡地回答:“我已经做好连续资助3次失败的准备。大不了卖房子卖汽车,火箭业虽然风险重重,但我们竭尽所能从技术和财政方面把风险降到最低。
记者问他:“你认为你真的能发射成功吗?”
他的表情,一贯地不温不火:“想有未来就要努力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失败中学到什么。如何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未来的尝试中,这才是我所关注的。”

突破性技术往往有一个进化的过程,科学是由一个个失败累积而成,这就像排地雷,多排一枚地雷,也就意味着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2008年,猎鹰火箭第三次发射,带着三颗卫星和《星际迷航,原初》的演员杜汗的骨灰。在火箭即将把航天器送入太空前,发动机意外关闭,火箭坠入太平洋,这次是新设计的冷却系统出了问题。

公司数百名员工在极度震惊之余,只能在加州霍桑工厂等待老板发话,过去六年,他们每周工作八十个小时,工厂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马斯克无比沮丧,但很快就振作起了精神,到厂区发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

“马克达蒙在《火星救援》里说过,在某个时候,所有事情都会变得不顺,你要对自己说,就这样吧,这就是我的宿命,你要么接受失败,要么着手去应对危机,先解决一个问题,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下个问题,如果你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你就可以踏上归途了。
我们不应该让其他人的愿景塑造我们前进的道路,就好像在丛林中砍出一条道路那样,我们还要一往直前。”

听到马斯克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述,SpaceX的小伙伴们立即又鼓起了精神,默默回到各自的岗位。

可祸不单行。

2008年恰好赶上美国次贷危机,就连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公司都破产倒闭,华尔街和硅谷一片哀嚎声,第三次发射失败,几乎耗光了公司所有的现金,不但SpaceX公司摇摇欲坠,就连特斯拉公司也面临着资金链断裂而产生的破产风险。
圣诞节前的那个周末,是伊隆最艰难的时间。
催账公司随时都会封门。
如果不设法渡过难关,周末,SpaceX和斯拉就要同时宣告破产了。

这是伊隆马斯克一生当中的至暗时刻。
伊隆在《旅行者的银河指南》中寻求安慰,他发现一句话,“不要恐慌”。如果你让你的情绪操控一切,你的决定会被恐慌所操控,那样做出的决定,会让你后悔。

他平静地对自己说:“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即使所有的运气都和你作对,你还是应该做下去。

2008年马上就要过完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几个月前,他刚刚过了37岁生日。
这37年,似乎比别人370年的历史还要跌宕起伏,从南非的一个普通白人小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然后在车库的硬地板上没日没夜写程序,年纪轻轻就成了亿万富翁,直到如今濒临破产。

这一切就像是迪士尼乐园的一场舞台剧。

他决定破釜沉舟,他把自己的所有房产和汽车都折价变卖了,筹到了4000万美元。

他邀请所有董事,这一轮6000万美元的风险融资,大家自愿认购。
他的这份“孤注一掷”的自信,完全改变了会议的气氛。
所有董事本来是抱着沉船的态度,永别的心情,来参加会议的。

马斯克的信念和决心给了董事们信心,董事们也跟着投钱。最后融资近8000万美元。
他这种生死与共的气魄,为了梦想甘愿付出一切的精神,拯救了公司。

与此同时,硅谷投资人彼得泰尔也给了他一笔重要的投资。

简单说说彼得泰尔这个人。
这个人极为怪异。
他是个同性恋,还是个畅销书作家,同时还是有名的风险投资人,硅谷里为数不多的特朗普的忠实支持者,他每天都要吃一粒FDA从未批准过的药丸,据说这种药丸有可能延长寿命,但却要冒得癌症的风险。

没有一个人明白彼得泰尔的脑子里装着什么,也不能简简单单用天才这个词来形容他。尽管他高考数学满分,还是全美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他的爱好极为庞杂,青少年时期最爱的书是《指环王》,后来喜欢索尔仁尼琴和兰德的作品。斯坦福大学期间,他攻读20世纪哲学和计算机科学。斯坦福毕业后,他依然不倦地饱读哲学、历史、人文、地理、天文、艺术、文学、科学。

他的好奇心可以跨越大海和太空。

泰尔的思维方式与世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普通人不敢往大处着想,不愿与不确定性共舞,而且害怕失败,这些心态在旧石器时代是必要的,它们使我们免受有毒食物和食肉动物的伤害,但在信息时代,它们就变成了缺点。

在硅谷,他被视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不是投资人。他感叹,曾经发明了现代流水线作业、飞机、摩天大楼和个人电脑的美国,现在却失掉了对未来的信仰,对此他很悲哀。如今的美国只是各种小打小闹的电子科技玩意儿的天堂,却忽视了科技改变世界这样更加壮阔的理想。
他曾经拿着iPhone对别人说:“和阿波罗太空计划相比,我认为它就是个锤子。”

他认为,互联网技术革命没有创造充分多的就业岗位,也没有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社会生产力。一个个虚拟世界的创新并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的技术进步。“互联网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影响并不大。苹果是一家创新型公司,但是我认为它更着重于设计上的创新”。

“从科幻小说的衰落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理念的瓦解。如今的技术要么没用,要么就是对社会不利。1970年的25篇最佳科幻故事选集中都是类似‘带我的机器人朋友月球漫步’这样的故事,而到了2008年,则变成了胡编乱造的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彼此杀戮”。

在他看来,是想象力的丧失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崩溃、工资停滞不涨,金融业的过度膨胀等诸多问题。虽然,世界在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却不是进步”。

作为硅谷风险投资之王——红杉资本的大当家,泰尔的投资哲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他从来不关心创业计划书和公司财务状况,他只问创业者能为这个世界改变什么?

他投资的前提,不是从利益的最大回报考虑,“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代表真正人类进步的公司,而不是疯狂地从一个时尚变化到下一个时尚”。

但恰恰就是这样看似荒诞不经的投资方式,却成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苹果手机,特斯拉电动车,SpaceX,Face Book,基因泰克等等一系列改变人类进程的伟大公司都有彼得泰尔的巨额投资,当然,回报也异常丰厚。

泰尔投给SpaceX2000万美元。
泰尔说:“SpaceX是航空领域第一个真正的科技创业公司,从头开始开发整个平台,质疑一切传统的做法。我觉得有点意思”
泰尔也知道,投进去的2000万,很可能在一声爆炸中,化为云烟。
但是,泰尔毫不犹豫地把钱划给了伊隆。
与其说泰尔把钱投给了SpaceX,不如说,他投给了他崇尚的革命性科学。

伊隆这样评价泰尔:“他是一名信奉自由意志的未来主义者。他从不墨守成规。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拥有不受限制的批判性思维。大家不是通过类比思考就是随大流。泰尔更喜欢以第一性原理来看待事物。我也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但是泰尔是一名更加彻底的自由意志主义者。”

泰尔这样评价伊隆:“伊隆的身上,集中了一个创业者的优点:敢于冒险,敢于自由,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改变,敢于创造。拿破仑说,‘崇高的人和愚蠢的人之间,不过一步之差而已’。我所能庆幸的,就是他正在创造,而不是去破坏。”

人类的进步,恰恰就是一个又一个泰尔和马斯克这样的异类前仆后继的结果。

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
当发射台导焰槽里巨大的火龙喷涌而出的时候,马斯克的心跳快的像在敲摇滚乐里的架子鼓。

火箭飞离发射台,一级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成功了。开局不一定盛大,只要结局完美就行。

伊隆·马斯克在发射室喜极而泣,他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最低的发射价格和新的可回收利用航空航天时代诞生了。
马斯克殖民火星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硅谷里野心勃勃的贝佐斯与布兰森也瞄准了这个产业,蓝色起源和维珍航空同样聚集了一批喜欢异想天开的火箭狂人,私人太空争霸的三国时代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长文写作很艰辛,希望喜欢本文的小伙伴点个三连,谢谢支持,接下来我会讲述更精彩的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魔幻传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